Skip to Content
最新通告:  2024-25學年辦公時間:星期一、二、四、五,晚上六時至九時三十分;星期六,下午二時至五時。

論先秦儒、道的「道」(中)

      老子的道

老子,本身已是一個傳奇,梁啟超先生說《史記》的老子列傳是「迷離惝恍」。可知老子的身世實在很多疑點。《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昂太傅,因家於齊焉。

《史記》記載的老子有三人:李耳、老萊子及太史儋。本文主要是探索老子的道,誰是真的老子,不在本文研究之列。近代學者,對此問題也作過深入的研究,可參考高亨、胡適、羅根澤、徐復觀等學者的研究。但基本上,有幾點學者無甚異議的,老子曾任官,及與孔子相見;因周室衰微,離周出關。

(一)道生萬物

《道德經》,首講「本體論」,以「道」為基本概念,說「道」為宇宙萬象的真體,宇宙出於「道」,無「道」即無宇宙。說「至道」即真理,即自然,即「天地之根」。

「道」,是永遠在動中,不停止,是形成宇宙的最初動力,發展至極,又回到起點,循環不息。「道」是老子提出具有超越性,形而上的概念,亦是老子的終極追求的思想範圍。老子從觀察自然界與人事間的關係,推演歸納出一抽象的法則或規律道,就是「道」。道包含一切自然和社會變化的總規律。

「道」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廿五章)

老子說「有物混成」,即有樣東西形成,是先於天地,不會變,不會停息。一切萬物,由此而生。由於是「有物」,有學者就認為是「樸素唯物主義」,當然,這議題尚有討論之餘地。

老子認為「道」是存在於物質世界出現之前,是以混元一氣的狀態存在。沒有天地四方之分,獨立而不變,有自己的軌跡,來回運轉,無聲無息,永無停止。在這情況下,萬物才產生。所謂「大曰逝」,行也。所謂「逝曰遠」是道體流行,無所不至。傳之久遠,則「歸根」、「復命」。

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指原始先天地而生的氣,「二」是指「陰陽二氣」,「三」是指「陰陽交合」。道生元氣,元氣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合,產生了萬物。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所依循的規律法則。故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三十四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十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六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四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五章) 各章,都是解釋道的狀態。

又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道」是不可描述形容的,而人世間給與萬物的「名」都不是永恆的。這個「名」,可包括現實世界中的成就,名利、榮華富貴,學問等。河上公解釋「無名」即「道」,萬物由道而生,然後「有名」。「有名」與「無名」是二而一,一而二。「無」和「有」只是世間的分別,其實是同出一源,名異而實同的東西。只要明白這道理,就能知甚麼是「眾妙之門」。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樣的「道」,沒有任何物質屬性和形象,卻超越於物質世界之上,成為物質世界的本源。從古今歷史政治的因果規律來看,人類的行為,也在道的範圍內活動,不能跳出歷史發展的規律,這就老子的「道」。

()    道法自然

由於「道」是變化不已,生生不息,故應以相反的位子來處理問題,故曰: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二十八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三十六章)

有與無,皆是從道而出。要理解道,不是學問知識所能窮盡,亦非語文所能描盡。萬物(包含人事)因道而生,而成,而變,周行不竭,生生不息。故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天、地、人是現象,亦是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而道是依照自然的法則而存在的。這個「法則」又是甚麼?就是自然,本來就是這樣。宇宙萬物會自我調節,不必強行任何工作。如果能明白這自然法則的規律與發展,則養生、持家、治國均得心應手。

「道」有很多意義,老子認為我們的世界就是「道」變成的,「道」包括解釋或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思維,也是宇宙萬物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    物極必反與反者道之動

解釋「道」的活動、運作與存在,可以在任何層面,包括自然界、人事、政治、謀略等等,這裡只討論道的「反」。在「道」的法則中,老子認萬事萬物的推演或進化,其極必然是「物極必反」、「禍福相倚」。老子認為「禍兮福之所苟,福兮禍之所伏。」凡事發展至極致,就會向相反方向的開始。因此,「禍」與「福」在輪流的變換著。所以,一切事物、人事,都不能盡其極,逾其限度,所以人要謙遜、卑弱,知足寡欲,處卑下,不爭不奪,要以柔制剛,避免物極必反的事情出現。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是老子矛盾辯證的命題,指凡事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也是「道」規律的一種,而柔弱則是「道」的作用。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就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老子對一切事物,都是以相對性存在而視之,如長短、 高下、美醜、難易、有無、前後、禍福、剛柔、 損益、強弱、 大小、生死、智愚、勝敗、巧拙、輕重、進退、攻守、榮辱等,任何都是相對性存在,而不能孤立存在,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即其所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二章)在事物的對立矛盾中,可以產生相互的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五八章),「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五八章)。所謂「反者道之動」,是指凡事物都有向相反方向運動的力。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大概有三種意思:

  1. 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
  2. 存在規律性(對立面雙方的依存和轉化:相反相成及物極必反等);
  3. 具有運用在實際生活、人事上的方法和意義。

南懷瑾在《老子他說》中這樣闡釋這兩句話:

在上經開始的前兩章,說了「有無相生」、「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兩句話,後世的人,拼命在上面作注解說道理。其實只用這一段來注解,不就清楚了嗎?這叫做以經注經,不需要我們再去加上自己的意見,它本身就已經注解得很明白了。

讀了《老子》有一個好處,尤其現在對學佛修道做工夫的人,像這句話「反者道之動」,就很關鍵。因為打坐做工夫,有時越坐越差勁,許多人就不願繼續修了;殊不知,快要進一步發動的時候,反而會有相反的狀況。做事也一樣,做生意也一樣。所以做生意稍稍失敗,就要熬得住,熬得過去,下一步就會成功賺錢了。這也就是天地物理相對的一面,有去就有回,有動就有靜。這個道理,自己要多多去體會才能領悟。做領導的人更要懂得「反者道之動」的原理,根本不怕別人有反對的意見,相反的意見正是「道之動」。換句話說,有反對才有新的啟發,才有進步。

「弱者道之用」,有許多人打坐做工夫,到了某一階段,總覺得自己一點力氣都沒有,很怕會走火火魔。如果這樣,那你就不要修道了;既想求長生,又怕早死去,這樣沒有信心定力是無法修道的。老子說:要大丈夫才能修道,既然是大丈夫,又何必修道呢?例如「弱者道之用」這句話,真修道成功的人,骨頭也軟了,有時候工夫到了,連一張紙都拿不起來,會弱到如此程度。如果不懂老子這個弱的道理,會嚇壞了;懂得的人,就知道這是「弱者道之用」,正是進步的象徵。再進一步更厲害,就要發出「用」了,這時縱然重如泰山,只要用一個指頭,都可以把它推翻。所以大家做工夫要注意,對於這個原則,千萬要把握得住。[1]

所謂「物壯則老」,「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道好還」等是承繼了「反者道之動」的意思。可以說所有事物可以由零開始,沒有永恆的痛苦,也沒有永恆的幸福。無論大自然的景象、歷史或是人生,都存在於變化中。張起鈞《老子哲學》說「反有三意,是返、反面、相反相成三種」。「反」與「返」同,是反復、循環的意思, 反者道之動,可以說「道」的運行反復循環, 也可說返回本真,可使大道運行,又可以說道的面貌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是以道的運行,充滿相反相成的特性。

老子提出的「無為」、「守柔」、「處下」、「不爭」等想法,是由「道」發展出來。道是創造萬物的母力、本源,基於此原理,萬物最終亦必歸反於「道」。循環往復的擴張,收縮,回歸「本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高亨解說:「反,旋也,循環之意」,勞思光說:「反者,包含循環交變之意。」張起鈞先生說:「道之效力,不僅能夠持續不斷,歷久常新,並且,它還有一種往覆循環的運行秩序,雖歷經任何演變,都能協調美好,而絕無蔽敗脫節之虞。正所謂『周行而不殆』」,三位學者都指出,道是有往復循環的動力。           

「周」,是循環之意,一圈的意思。「周行」即是循環運動,「周行而不殆」是說「道」的循環生生不息。「道」生萬物後,就周流不息的運用,漸漸遠離大道,但最後,還是回到原來的點(道)。一逝一回,綿延不絕。這就是「歸根復命」,而這是常態,老子曰之「常」。「變中有常」、「常中有變」,但必然「歸根」這是老子「道」的一個重要解釋。「常道」,是不斷變化就是「常」。

一切萬物是相對而成立,美醜、長短、壽夭等等的相對概念,不能獨立而具有意義。物至其極,則必反,宇宙在運動中,在循環中,這是道的運行。


[1]南懷瑾:《老子他說續集》台北:老古文化,2010年,頁128-129。

相關文章 

所有文章一覽
草上朝露

論先秦儒、道的「道」(下)

  15/02/2025
莊子是大學問家,著書十餘萬字。後世學者,大多認為莊子是沒落的貴族。莊子的文章,以「死魚」形容自己借貸未遂的慘況 […]
日出鄉郊路上

論先秦儒、道的「道」(上)

  02/01/2025
所謂「善者不辯」,真正的宇宙真理,是不能言傳的。「道」就是太陽從東方升起。本文撰寫的目的是給初探求「道」的讀者 […]
重疊的多個門框

《佛學隨筆》— 「門門趙州門」

  15/12/2024
佛教對世間所謂的煩惱,源自我們「貪」、「嗔」、「癡」的執念,亦稱為「三毒」。「除煩惱」的方法,就是以心中的「般 […]
奇妙的身體結構

「身體」古今談(下)

  15/12/2024
在《黃帝內經》裏,經脈的觀念是最令西方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臟腑意味着生命的實,經脈意味着生命的虛,一實一虛構成了 […]
Topmagnifiercrosschevro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