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最新通告:  2024-25學年辦公時間:星期一、二、四、五,晚上六時至九時三十分;星期六,下午二時至五時。
馬的特寫

讀《閱微草堂筆記》札記

— 「烏魯木齊」關帝祠的朔望日

《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紀昀(1724-1805),字曉嵐的著作,直隸省河間府獻縣人。由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間,先後了撰寫《灤陽消夏錄》、《灤陽消夏續錄》等的短篇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全書分成《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灤陽消夏續錄》,共24卷。這些內容都是他在發配中、旅訪中的所見所聞,有發人心省的、有風土人情等故事。我們可從作者筆記中看見他的筆跡,看見他的足跡,也看見他的心跡。

由於紀曉嵐曾發配至烏魯木齊三年,其間他紀錄了不少讓人嘖嘖稱奇的人和事。他說:

烏魯木齊關帝祠有馬,市賈所施以供神者也。嘗自嚙草山林中,不歸皂櫪。每至朔望祭神,必昧爽先立祠門外,屹如泥塑。所立之地,不失尺寸。遇月小建,其來亦不失期。祭畢,仍莫知所往。余謂道士先引至祠外,神其說耳。庚寅二月朔,余到祠稍早,實見其由雪磧緩步而來,弭耳竟立祠門外。雪中絕無人跡,是亦奇矣。[1]

在烏魯木齊有一所關帝祠,祠中有由市集商人布施供給神明的馬匹。這些馬匹時常到山林中吃草,反而不回到馬廐中作息。但每當到初一與十五的朔望祭神日時,這些馬匹必定在黎明前,已經站立在祠門外等候,參與祭祀。它們都不動地屹立着,好像用泥塑造出來的。他們所屹立的地方,每次都在同一位置,絲毫不差。即使碰到是在「小建」得29天的雙數月份,它們也按期而到,不會失期。在祭祀儀式完畢後,它們就離開而不知所踪。紀曉嵐以為是道士先引領這些馬匹到關帝祠門外,目的在於取悅神明。但在庚寅年(1770)二月初一日,紀氏比平常早到了祠外,真實地看見這些馬匹從雪堆中慢慢地走來,從頭至尾馴服地站立在祠門外。紀氏看不完雪地中有人跡,覺得非常稀奇,於是將此事紀錄下。

從這段百多字的筆記中,我們了解生活在清朝的烏魯木齊百姓一些精神面貌。首先,他們只少有一所「關帝祠」作為供奉關帝,讓百姓心靈有所安頓。另外,市集中的一些商人布施了馬匹作為供品,保祐他們生活平順。還有,這些作為供品的馬匹皆有靈性,除了懂得不在人為所做的馬廐棲身,而選擇在山林中吃草及活動,配合與生俱來的本性。最重要是守信,如期到關帝祠參與祭祀儀式,不論是單月或雙月的「大建」或「小建」的初一及十五日,在任何天氣情況下,如大雪中也能準時到達。並且來去、屹立都是馴服的、安順的,不打擾任何人與事。

 紀曉嵐彷彿似是旁觀者,紀錄着這些馬具有靈性的行為,敬神如神在的供敬心。其實,他每次初一與十五日,黎明前已經到達祠門外,也曾比這些馬匹更早到,不然的話,他怎能看見它們從雪中慢慢走來,並且他是第一個人到達的,才能說除了他之外,「雪中絕無人跡」,是說還未有其他人比他到達。

在朔望日中,彷彿說了關帝祠內的關帝感召了馬匹及紀氏到來,在此時此刻,天地之間,這些馬與紀氏變成道侶,冥冥之中的默契,引出紀氏最後說「是亦奇矣」的感應。


[1] 見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

相關文章 

所有文章一覽
AI及大腦模型

人工智能時代來了(下)

  01/04/2025
經歷了數百年的「自由」與「開放」,人生中的一切價值,似乎都很相對,沒有絕對,一切「睇你點睇」。⋯⋯但當人工智能 […]
電腦模擬的2個人臉

人工智能時代來了(上)

  16/03/2025
有專家指,ChatGPT的對話能力,已經超越 90% 的人類。人工智能最強大之處,是具有自我學習能力⋯⋯,人與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陳夢家與大學博物館藝術教育(下)

  28/02/2025
陳夢家一方面遍訪美國各處藏有銅器的城市,一方面和妻子趙蘿蕤享受美國社會所能提供的和個人文化教養有關的一切活動. […]
塘中游魚

游嶺南之風小記

  15/02/2025
“嶺南之風”的眾多門聯之一,位於北門進門左拐月池前月門的兩旁。我們從東門進園,來到月池,曬曬太陽,看看游魚、綠 […]
Topmagnifiercrosschevro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