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寧博士
淺談臺靜農與老舍的友情(上)
〈我與老舍與酒〉與〈談酒〉兩篇文章,勾起了昔年臺靜農在青島作客時,與老舍常相聚飲的光景。那是學者們所共有的一段 […]
陳夢家和他的「朋友」
雖然,溝通行為本身並不能直接導致相互理解,理解始終需要一種主體的自覺。在西南聯大時期,陳夢家的刻苦,誠懇的求知 […]
人生如「夢」與虛空有「盡」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談人類不免一死,如從文學的角度,當下意識到時間消逝之際,這時詩歌和哲學才會產生出來。
動的神氣──談「熊經」和「鳥申」
沈從文物質文化研究中有一篇〈說熊經〉。他以西漢車器上的六個『熊經』圖形來說明人類對於動物的模仿⋯⋯這與今日各種 […]
沈從文與「大一國文」
沈從文在大一國文課裡的講解,有他自己的眼光和角度。他會在課堂上,用他濃重的湘西口音誦讀一段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 […]
「牟宗三紀念室」數字文獻的構建
要了解過去,才能理解現在,要理解現在,才能預測未來,這才算有生命,才可能具備歷史的精神和價值。⋯⋯
接收最新消息
輸入電郵地址,我們會優先把最新消息送到你的收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