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最新通告:  2024-25學年辦公時間:星期一、二、四、五,晚上六時至九時三十分;星期六,下午二時至五時。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陳夢家與大學博物館藝術教育(下)

陳夢家造訪美國各地藏有銅器的博物館

         1944年12月底,由外交家張彭春介紹,陳夢家認識了商人盧芹齋,自此,盧芹齋為陳夢家的青銅器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可以說,陳夢家在美國的研究工作,是從盧芹齋的盧公司開始的。他曾撰文記述這段經歷:

「……我在外四載,集中心力搜集中國銅器之流傳於美加歐者,在經濟上多得羅氏基金會的人文學組、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社和芝加哥大學的幫助。然在進行工作之際,除了各大博物館外,盧先生的貢獻最大。我工作的起始可說從盧公司出發。由他的通信卡片中尋找到所有私人收藏家的地址和收藏的銅器;由他出售銅器的底本上尋到所有博物館的收藏;由他的照相底片中,我得到千數以上的銅器照片;由他的助手開羅君的幫忙,我們攝了凡可到手的銅器;而在他的倉庫中,我親手觀摩了數百件精美的銅器。我們兩次到紐約倉庫看法國富豪大衛魏爾的中國古銅,並一一攝影。盧公司發源於巴黎,故我後來赴歐,頗得他的便利。在紐約他的店裡,經常是學者與收藏家的集會之所,我到紐約看銅器也以盧公司為歇腳處。」

博物館與商人合作的利益關係間接給陳夢家帶來不少方便,這可以反映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周旋在政府、藏家、金主和公眾之間,充滿美國商人特色的實用主義精神。這個利益輸送可在《商人與收藏》(Merchants and Masterpieces)和《讓木乃伊跳舞》(Making the Mummies Dance)兩本著作裡找到論據。前書雖然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百年簡史,行文卻描述美國商人們在世界範圍內前赴後續開展「收藏」的壯舉。後書則是曾擔任大都會藝術館館長霍文(Thomas Hoving)的自傳。

陳夢家此行還拜訪了大都會藝術館初級研究員韓壽萱。韓壽萱在1948年北京大學正式開始籌備博物館時,他回國擔任第一任館長。當時,沈從文把自己收藏的西南漆器借給博物館,還設置專室公開展出。韓壽萱在陳列說明中稱讚這些漆器「在工藝史與其他美術著錄上,尚未經人道及,不失為有價值的資料。」

陳夢家在美期間,遍訪美國青銅器藏家、博物館等。中國銅器收藏在美國的分佈,主要在博物館、私人和古董商之間。我們從他的著作《中國銅器綜述》中知道華夏古物集中收藏在東部如華盛頓、紐約和波士頓的博物館,中部則集中在以芝加哥、堪薩斯和明尼阿波利斯的公私藏家,西部只少數。陳夢家以銅器為例作過檢驗,單是此項,數逾千計,玉器等是,石刻亦不在少數,惟書畫不多,其品質亦屬平常。他參觀了大約三十家博物館,但低估了美國所藏中國銅器的數量,「十年間銅器流入民間數量之大,至足驚人,而商周及戰國精品之多,觀後每多興歎。」

美國學者Peter Hessler(何偉)在中譯本著述《甲骨文:游走在中國和西方之間》寫道:「這個筆名叫『漫哉』的漫游者名副其實。他游歷了底特律、克利夫蘭、聖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紐約、紐黑文市、波士頓、普羅維登斯、普林斯頓和三藩市。他甚至去了檀香山。每到一個城市,他就和當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聯繫,研究他們的中國文物。有兩年時間,他不斷徘徊在中國古代銅器和美國現代文明之間。」

我們可以想見,陳夢家一方面遍訪美國各處藏有銅器的城市,一方面和妻子趙蘿蕤享受美國社會所能提供的和個人文化教養有關的一切活動,包括聽音樂和看歌劇,如著名的莎士比亞名劇《奧賽羅》,還有卓別林(Charlie Chaplin)和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的電影。

1947年8月,陳夢家由紐約飛往歐洲,開始遊歷英、法,丹麥、荷蘭、瑞典等國。臨行之際,陳夢家向盧芹齋告別,希望他對於清華大學籌備博物館有所贊助,並得到對方答應凡有銘文的重要銅器,願意送它們回國。陳夢家當時即指名要嗣子壼(「命瓜壼」,現為一級文物,存於於國家博物館),此壼回歸中國後,原藏於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前夕,被徵集調入該館陳列。要說明的是,「嗣子壼」是戰國中期的重要青銅器,傳於1928-1931年於洛陽金村出土,現存共有兩件,一件原存於美國C.T.LOO,即盧芹齋所辦的公司裡。而另一件現藏於加拿大的安大略博物館。

這讓我們關注到收藏價值連城的藝術品裝飾陳列和藝術鑒賞二而一的關係,已然說明博物館陳列員樂於在文物流轉中談歳月韻味,並在選擇展品時,以觀眾為參展目標人群,用文物直接解釋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後來,陳夢家為清華大學文物館蒐集的文物,讓人認為文物的能力勝過文字這一點讓人想起裝飾陳列的重要性。這使訪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文物背後方面的歷史文化,深化對文物所承擔的藝術意義。

陳夢家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靠著清華大學本身所具備的條件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之下,與梁思成鄧以蟄等人為籌設文物陳列室,以作大學博物館的基礎,並籌備美術史考古學系,藉文物的形態,實現對藝術教育的輔助。

相關文章 

所有文章一覽
電腦模擬的2個人臉

人工智能時代來了(上)

  16/03/2025
有專家指,ChatGPT的對話能力,已經超越 90% 的人類。人工智能最強大之處,是具有自我學習能力⋯⋯,人與 […]
馬的特寫

讀《閱微草堂筆記》札記

  16/03/2025
《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紀曉嵐的著作。他發配至烏魯木齊三年間,紀錄了不少讓人嘖嘖稱奇的人和事,包括由市集商人布施 […]
塘中游魚

游嶺南之風小記

  15/02/2025
“嶺南之風”的眾多門聯之一,位於北門進門左拐月池前月門的兩旁。我們從東門進園,來到月池,曬曬太陽,看看游魚、綠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陳夢家與大學博物館藝術教育(上)

  15/02/2025
學者普遍認為在大學設立考古系和藝術系,是創辦大學博物館的第一步,是開展博物館藝術教育的基礎。而討論博物館設置藝 […]
Topmagnifiercrosschevro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