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人是「送禮專家」,究其主因莫不與「人情」有關。在中國的語境中,「人情」一詞的含義十分豐富。在慣常的用法中,「人情」包括四種不同然而又相關的含義。(1)它意味着人的感情——個人面對多種多樣的日常生活情境時基本的感情反應。(2)它是指一套社會規範和道德義務。這些規範和道德義務要求一個人與關係網絡中的其他人保持聯繫,介入禮物、問候、訪問和幫助和互換。(3)在它的擴展用法中,「人情」可被看作一種資源,比如一種恩惠或禮物,可被看作是一種社會交換的媒介。(4)在特定的情境中,「人情」被用作「關係」的同義詞。當人們討論他們擁有多少「人情」,實際上是指他們的關係網絡規模。譬如在《紅樓夢》第四回,說薛蟠與母親往榮國府拜會王夫人:
姊妹們暮年相會,自不必說悲喜交集,泣笑敍鬧一番。忙又引了拜見賈母,將人情土物各種酬獻了。
引文所說的「人情」就是「禮物」。當「物」變成「禮物」,錢成了「人情」,其內容就變得複雜而且豐富。
話說回來,為甚麼中國人如此愛「送禮」?在《禮記,曲禮上》記有如下的一段說話:
大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由引文可知,中國人一直很重視「禮」—在這裏即是「禮物」—的往來。用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禮之往來」即是「社會交換」。在社會交換的過程中,不僅維紧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交換過程包含了「表達」和「指示」功能。送禮者和受禮者的身分、地位、權力、權利和義務在送禮或回禮的過程中得以「更新」(refresh)。
此外,中國人特別重視「社會交換」,是因為在偶家倫理的影響下,中國社會以「關係本位」為核心。「關係本位」的社會不着重「個人」,而着重群體;應該說是重視「個人」在群體中「關係網絡」的寬與窄。費孝通曾經以「家」為例說明中國社會裏人與人關係的伸縮性。「家人」既可指自已的太太,也可以包括叔伯兄弟;「自家人」則可以網羅任何人。個人的關係網絡如何,則要看本身是不是一個「通達人情」的人。《紅樓夢》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情」是否恰當,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送禮」,是因為這與「人情」(這裏指人與人相處之道)有關。
另一方面,中國人認為收了別人的「禮物」,就是欠了別人的「人情」,就算不是即時「報答」,也不可「以怨報德」。所以,中國人交往多是以禮先行,俗語有云:「禮多人不怪。」我向你送上大禮,你就是心裏不喜歡,想也不會破口大駡吧!由此可知,「送禮」也是中國人相處的一種博弈之道,若能處處早着先機,總是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