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最新通告:  2024-25學年辦公時間:星期一、二、四、五,晚上六時至九時三十分;星期六,下午二時至五時。
包好的一份禮物

「送禮」說(上)

西方人常說:「中國人愛送禮。」誠然,送禮之俗,西方人不夠中國人那麼「專業」。梁實秋先生(1930-1987)說送禮這件事,在送的這一方面是很苦惱的一個環節,尤其是逢時按節的例行送禮。前例既開,就欲罷不能。不知道大家依例奉行送禮習俗的時候,會否停下來想一想:「為甚麼人與人相交要送禮?」又:「為甚麼中國人特別愛送禮?」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傾聽一個遠古的故事。

公元前522年,東周的洛陽城,一位彬彬有禮之士向一位智者詢問有關「禮」的問題。問禮者是孔子(前551-前479),而被垂詢的就是老子(約前600-前470後)。今天,兩位曠世智者人跡已杳,而與這件事有關的一幅漢代畫像磚還流傳至今。在畫面中,老子曳曲竹杖,身體微躬,身邊有一位童子正執帚灑掃路徑,以示恭迎貴賓光臨;而不恥下問的孔子拜會智者,手中捧着的是一隻雁。為甚麼孔子要捧一隻飛禽來見長輩呢?莫非孔子在洛陽市中一路走來,隨手向道旁的小販買下一頭野味,準備與老子邊談邊飲,就以此雁來作下酒物?原來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雖然封建制度已漸次崩潰,但當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依循着各種禮儀行事。而孔子所依的就是「贊雁」禮,那手中的雁是士大夫相見時所饋贈的「禮物」。

「禮物」一詞由兩個字組成,「禮」的意思是儀式、禮節以及一些道德理念的儀禮性表達。而「物」的意思是物質的東西。由此可見,「禮物」並非一般的物品,它是禮儀、禮節和禮儀文化的載體。荷蘭社會學家Aafke E. Komter則認為「物」(things)一特別是「禮物」(gifts)在交換的過程中(the process of exchange)創造(generate)了「價值」(value)。這不僅是經濟價值(economic value),而且還包含了社會和心理意味的象徵價值(symbolic value)。換言之,「禮物」的流動涉及了授受主體(送禮者)、饋贈媒介(物)和授受對象(受禮者)。而此「物」在社群之中扮演了重要的信息傳遞者的角色。生活在群體中的個體往往是透過「送禮」表達一己之心意。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發現,人類互相饋贈的習俗,最初是互相饋贈獸肉、穀物一類的糧食資源。在互相饋贈的過程中發揮了互惠、物資交換、確定權利和義務的功能。這可以說是人類「送禮」或「回禮」行為出現的基本原因。

既然世界上各民族都有送禮的習俗,為甚麼筆者說中國人是「送禮專家」?想知道箇中原由,且留待下回分解。

相關文章 

所有文章一覽
電腦模擬的2個人臉

人工智能時代來了(上)

  16/03/2025
有專家指,ChatGPT的對話能力,已經超越 90% 的人類。人工智能最強大之處,是具有自我學習能力⋯⋯,人與 […]
馬的特寫

讀《閱微草堂筆記》札記

  16/03/2025
《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紀曉嵐的著作。他發配至烏魯木齊三年間,紀錄了不少讓人嘖嘖稱奇的人和事,包括由市集商人布施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陳夢家與大學博物館藝術教育(下)

  28/02/2025
陳夢家一方面遍訪美國各處藏有銅器的城市,一方面和妻子趙蘿蕤享受美國社會所能提供的和個人文化教養有關的一切活動. […]
塘中游魚

游嶺南之風小記

  15/02/2025
“嶺南之風”的眾多門聯之一,位於北門進門左拐月池前月門的兩旁。我們從東門進園,來到月池,曬曬太陽,看看游魚、綠 […]
Topmagnifiercrosschevro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