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的五言古詩《平原過漢樊侯墓》,末兩句是「斯人在層泉,猶勝懦夫活」。樊噲在鴻門宴上,闖進軍帳為劉邦解圍;項羽賜他斗酒,他一飲立盡,賜他生的豬肩肉,他就把肉放在盾牌上,用手上的劍把肉切開便吃!他的氣概,完全壓倒項羽,最終助劉邦逃過一劫。納蘭性德說,這樣的英雄,就是已歸黃土,也勝過那些活在世上的懦夫!由此可見,他的性格中就有著一股英雄氣息!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21歲的納蘭性德隨康熙至居庸關內,此時他填了一闕《清平樂》彈琴峽題壁:
泠泠徹夜,誰是知音者?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
極天關塞雲中,人隨雁落西風。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
在這個孤寂的晚上,他身處邊塞,感慨古今歷史變遷,情緒是頗低落的。南宋的辛棄疾,在類似環境,熱淚盈眶,寫下「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的名句;可是納蘭這時卻說「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辛棄疾壯志難籌,難免英雄有淚;但納蘭的時代是康熙盛世,若他能建功立業,又何必灑淚?納蘭不是帶脂粉氣、弱不禁風的,他應是個帶陽剛氣息的漢子,否則,怎能得重視武備的康熙垂青,並多次隨駕出巡、圍獵?倒是康熙對他的過分呵護,剝奪了他建立軍功的機會了吧!
納蘭性德在贈顧梁汾的一闋《金縷曲》,引用了唐代李賀詩句「有酒惟澆趙州土」,說出自己仰慕戰國的平原君,願意招納天下賢士;而應顧梁汾的懇求而拯救吳兆騫一事,則是納蘭性德重情義、息紛爭的俠客精神的實質體現。
順治十四年(1657)的「丁酉科場案」,非本文重點,不詳細交代。簡言之,是江南鄉試的方姓主考官,被參奏徇私作弊,選拔了同樣姓方的同僚之子;順治帝下令把一干人等押送到北京重考。考試在一眾衛士仗持兵器監視下進行,其中一名考生吳兆騫,有人說是嚇得筆也提不住,也有人說他是賭氣不寫,總之,他是交了白卷!還有一說,是他平時恃才傲物,開罪了不少人,這回被仇家陷害,抵京後便被列為嫌疑極大的一夥,根本沒有機會參加重考!
順治十六年(1659)案子審結,吳兆騫被判流放寧古塔,這一年他29歲,是時納蘭才5歲。這兩個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人,是在顧貞觀的牽引下扯上關係的。
顧貞觀比吳兆騫年長四歲,兩個有才華的人,結識後瞬即成為好友。在吳兆騫被流放後,顧貞觀想盡辦法營救,但向滿州貴族求助,根本不可能;他打算自己考取功名後,運用職權去疏通關係,可是他多番應試,都失敗而回。直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學士明珠聽說顧貞觀的才名,聘請他為兒子納蘭性德授課,事情才露出一絲曙光。
顧的才華跟人品,是無可挑剔的,於是,21歲的納蘭性德跟39歲的顧貞觀,很快便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納蘭性德贈顧貞觀的《金縷曲》,充分顯示納蘭對顧的敬慕: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裡。然諾重,君須記。
他說自己只是一介狂生,偶然生長在這個顯赫家庭,而招賢納士,是自己的素願;能跟顧成為知己,此後便有人聆聽心事了。他叫顧貞觀以後聽到他人的閒言閒語,便一笑置之,彼此的友情,是牢不可破的。最後鄭重說明,希望來生仍可再遇,延續這段友誼。
顧貞觀接受納蘭明珠的邀請,可能是無以謀生,無奈應聘,也可能是想借他的勢力營救吳兆騫,但無論如何,相識不久便向他求助,總是不大妥當。同年冬天,顧貞觀想到摯友在寧古塔的日子一定很難過,於是以詞寄意,填了兩闋《金縷曲》;文學的感染力就是這麼大的,納蘭性德被這兩闋詞深深打動,事情便出現轉機了。
《金縷曲》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捉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團欒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薄命,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其一)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只看杜陵窮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其二)
第一首,在向好友問好後,便說深知對方苦況,母老家貧子幼,自己卻羈留苦寒絕塞,難得團聚,確是人間慘事。最後是承諾盡力營救,望吳緊記!
第二首,交代自己多年來亦不得志,跟吳一般,也是飽受歲月摧殘。吳在邊塞受盡苦寒,自己幫不了忙,覺得愧對知己;現時唯一心願,就是望吳早日歸來,為他整理詩稿,留名後世。
納蘭性德讀到這兩首後,感動不已,不待顧貞觀開口,便叫顧給他十年時間,他會把營救吳兆騫視為自己的事!但吳兆騫還能待十年嗎?在顧說了句「人壽幾何,請以五年為期」後,納蘭答應了。納蘭開口便說要十年,不是想搪塞過去,因為順治科場案,是先帝定案的,就是納蘭跟康熙的關係怎麼密切,也不可能說那是先帝的誤判呢!要救吳兆騫,真要花點心思的。
吳兆騫最終獲釋,是有點機緣巧合的。康熙十六年(1677年),皇帝說長白山是滿族發源地,要把它賦予如漢人心目中泰山一般的地位;次年,往長白山「詔封山神」的使者經過寧古塔,竟然點名要求吳兆騫獻上歌頌長白山的賦和詩!這個舉動,使康熙皇帝對吳兆騫萌生了好感,並去了解他的情況。康熙十九年(1680年),納蘭明珠政途暢達,一些吳兆騫的好友也相繼在朝任職,使營救之路更平坦。在他們努力下,終透過重啟一項早已廢止的「認工贖歸」計畫,讓吳捐金承辦國家工程,換取自由。康熙二十年(1681年),吳兆騫終於可離開寧古塔了。在這一連串事件中,好像沒有納蘭性德的事,但每一事又像是他安排的!從納蘭性德答應幫忙到吳兆騫獲釋,剛好是五年時間!
吳兆騫回到北京後,納蘭性德為了解決他的生活問題,便請他當弟弟的老師;兩人相處機會多了,友誼也變得更深了。就在這時候,吳兆騫跟顧貞觀在某些問題上意見不合,竟跟納蘭性德說了些詆毁顧貞觀的話!納蘭聽後,沒說甚麼,幾天後,他便請吳到府一聚。吳兆騫隨納蘭進書齋後,還未坐定,便瞥見柱上有一行小字:「顧梁汾屈膝處。」見字後,他心生疑惑:顧貞觀究竟向誰下跪?又為甚麼要下跪?他問納蘭,得到的答案是,當年顧貞觀就是跪在這裏,乞求自己的父親納蘭明珠營救好友吳漢槎的。納蘭這番操作,就是把吳兆騫從忘恩負義的邊沿拉回來了。
若說俠客會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會為人紓解矛盾衝突,那麼從納蘭性德身上,是可窺見一點俠客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