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構園難盡人意
寄情翰墨但得自然
這是“嶺南之風”眾多門聯之一,位於北門進門左拐月池前月門的兩旁。我們從東門進園,經過有鳳來儀廣場、健康去屣長廊,來到月池,曬曬太陽,看看游魚、綠龜,內子提起這個園林的設計好像有點隨意,東一棵樹,西一塊石頭,樹木長得莽莽蒼蒼,了無剪裁,石頭則或倒或立,不見神氣。是不是我們要求太高了一點?回顧相關資料,二十多年前建園,曾經邀請知名園林設計師,仿照明清粵式園林風格設計,由此推想,此園剛開放時,風華神韻,必屬不凡。我們推想,建園之後定期維修,或許就不再依照設計師的旨意來進行修繕的工作了吧?這是公共建設常見的問題,那些負責實務的工作人員都不是專家,又怎麼可能理解設計的精神,並通過具體的修繕工作,加以維繫呢?這樣年深月久,草木置換,沙石遷移,不知不覺間便把那個風華絕代的尤物,改換成今天有點蓬頭垢面的婆娘。一邊思考,一邊走過月門,回頭看到兩旁的聯語,便覺莞爾。上聯的意思是:儘管花了一番心思,建設這座園林,但是早就知道不可能滿足所有觀賞者的心意。這個上聯說的“人意”,正是我們這種偶然一游,卻隨意批評的人和意見。
至於下聯,意思是:把情意寄託在書法、文字上,只求得到自然的趣味便可。這個下聯同樣令我有點戚戚然。多年沒有提筆寫字,昨天晚宴同桌談起書法之樂,建議由我組織一次揮春書法群體活動,大家隨意用筆墨表達心思,追求的是一起的活動,共通的話題。這建議非常好,由我主催卻令我稍感壓力,畢竟禿筆高懸,毛穎早已變得乾巴巴,怎好意思去領導一場書法的活動?好在大夥兒沒有設定具體的時地,趕緊提筆練字,到時叨陪末席,還可以勉強承乏吧!
嶺南之風幾乎每一度門、每一座亭子都懸掛了對聯,或採之典冊,或邀名家撰作,都很值得嘴嚼。單就這些門聯來看,這個婆娘仍舊值得一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