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帖詩,是科舉考試用的詩歌體裁,規定用五言,八韻是全詩八聯,六韻則是六聯,除首尾兩聯外,其他各聯均須對偶。
考試時寫的詩歌,受題目、時間所限,一般都不會是好作品,但以下一首,卻是例外。
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
作者錢起,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唐代詩人輩出,有詩仙、詩聖、詩天子、王孟高岑、郊寒島瘦等等,大曆十才子跟他們相比,就像是江南七怪遇上東邪西毒,根本不在同一檔次!可是他這首試帖詩,就是跟眾名家的作品相比,也不遜色的!
〈省試湘靈鼓瑟〉,是錢起參加禮部試時的作品,這次詩賦考試限五言六韻,就是要寫一首六聯共十二句的五言排律。〈湘靈鼓瑟〉,出自〈楚辭・遠遊〉篇:「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音憑)夷。」在神話傳說中,舜帝死於南巡途中,葬於蒼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帝堯之女)投湘江自盡,變成湘水女神,日夜在江邊鼓瑟,以表哀思;海若是海神,馮夷是河神,祂們聽到音樂,便隨之起舞。
詩的大意是這樣的:
第一聯: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雲和山的木材最適合製作琴瑟,所以稱雲和瑟;湘靈是帝堯的兩位女兒,所以稱帝子靈。錢起一開始便說帝子靈善鼓雲和瑟,點出了湘靈鼓瑟的題目。
第二聯: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馮夷隨樂聲起舞,但祂根本不瞭解曲中的感情,所以說他空自舞。但楚客屈原,深切領會曲中的悲情,所以便不忍再聽了。
第三聯: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悲苦的曲調,令無情金石亦為之感動;清澈響亮的聲音,在夜空中傳播。
第四聯: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帝舜的魂魄,本已安息於蒼梧山中,如今聽到樂聲,也受到感召。江邊的白芷,也漫吐芬芳,增加一點情調。這個對句用得十分巧妙,蒼梧是地名,理論上,下文跟他相對的,應該也是地名;可是按文意發展,已經用不上甚麼地名了,那怎麼辦?用白對蒼,兩個都是色彩、色調;用芷對梧,兩個都是植物;白芷對蒼梧,便很工整。
第五聯: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流水把樂曲傳到瀟湘一帶,清風則把樂曲送到更遠的洞庭。有些版本,是「流水傳瀟浦」,而不是「流水傳湘浦」的,不過我覺得應該是「流水傳湘浦」,因為這裡用「湘」字,作者才能把「湘靈鼓瑟」四個字都嵌入詩中呢!
第六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
一曲既終,便只見青山不見人,空靈、迷惘的氛圍,使讀者感同身受。
好的句子就是要被借用的,宋代的秦觀,填了一闋〈臨江仙〉,就借用了「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兩句。
千里瀟湘挼藍浦,蘭橈昔日曾經。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
獨倚危檣情悄悄,遙聞妃瑟泠泠,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他在一個月明風靜的晚上經過瀟湘一帶,聽到湘靈鼓瑟。詞的感情,看來不像錢起詩的悽苦,但這時的他,獨個兒站在船頭,所寫的景,也是靜得近乎悽冷的。他說「新聲含盡古今情」,可以是很複雜的感情,秦觀當時的心境,耐人尋味。
錢起的詩,還有個小插曲。按規定,試帖詩是不許重覆用字的,他在此作把「不」字用了兩次,是違規的;但不知何故,竟然被容許了!在往後的考試中,有人犯上同樣錯誤,考官們就以錢起為例,予以通容,但前題是詩要寫得出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