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郡太守廉范「嚴蓄水」為夜作開綠燈
《後漢書》載:「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1]《東觀漢記》記曰:「廉范為蜀郡守,令民不禁火,百姓皆喜,家得其願,時生子皆以廉為名者千。」[2]百姓對他贊不絕口,使蜀民安心夜作。
東漢蜀郡太守廉范提出「毀削先令」之舉措。「夜作」能得以名正言順,其之前夜作是被地方政府嚴禁。廉范登場下令「嚴蓄水」,使防火工作得到絕對保證。百姓不用偷偷摸摸「夜作」,加上強制性「嚴蓄水」,防火意識因而大大提高,這對防火有著正面積極作用。當然,這並不表示如果沒有廉范這郡太守,東漢成都的紡織業便裹足不前。相反,據史料載,即使沒有廉范放令「夜作」,成都百姓仍會繼續犯令「夜作」,因為「夜作」現象已成當地社會不可易轉的趨向。
另一角度看,東漢郡太守廉范亦受到許多外在政治環境因素所制約。按他的能力範圍,所能做的就只有「放夜作」和「嚴蓄水」。成都「邑宇逼側」的客觀環境,廉范不能改變。成都大量百姓「夜作」趨勢,也是無法阻止。而百姓夜作,便增加火災機會,火災又會造成人命及財物損失。[3]一味嚴禁不是好方法,廉范要解決的問題是,既讓百姓「夜作」,又能防止火災出現。最後,廉范對法制因時制宜,在能力所及範圍,他都做盡,而他「放民夜作」動機出於地方官愛民的表現,結果促進成都紡織業的發展。至於廉范其人事跡,非單止在《後漢書》和《東觀漢記》有所記載,即使數個世紀後的宋朝,史學大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及幾部著名類書它們包括《太平御覽》、《北堂書鈔》、《藝文類聚》等等,都把其有關其事跡收錄下來,可見關於廉范此段材料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