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最新通告:  2024-25學年辦公時間:星期一、二、四、五,晚上六時至九時三十分;星期六,下午二時至五時。
眼睛

從佛教「無我」看宋儒「去人欲、存天理」(下)

三、從「去人欲,存天理」到「無我」

無論是佛家、儒家或道家或任何宗派的的成就者,同樣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欲望」揮之不去。身體的愉佚,眼、耳、鼻、舌、身的觸覺享受,是實實在在的感覺。意識方面的不能自控,如仇恨、怨懟、性幻想、情感發洩等等都是人身不能自主的反應。當行者、梵行者下決心要完整自己的心口意時,困難痛苦就出現。我常說孔子知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單是觀察所得,而是自身領悟所得。當然,很多朋友說我不要冤枉先聖,但不是自身感受,不能如此下定論。

宋代儒學發展至不得不變的時代,漢儒偏重章節訓詁的學風,已發展至盡頭。繼而是以闡釋命理、談性說命的學風就展開了。「理」、「氣」之論,「性」、「命」之學漸次發展。「去人欲,存天理」的論點,應運而生,然而這論點與佛家「無我」有相同之處,好使我們知道,東方、西方聖人賢者,所遇的自身困難,大致一樣。

「去人欲,存天理」最早的出處是(宋)程頤解釋〈損卦〉卦辭:

「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後人流於末者,人欲也,損之義,損人欲以復天理而已。」

其後程門高棣南宋朱熹更廣而應之:

「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劄二》)

又《四書集注‧孟子》:

「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

 又《朱子語類》卷十三:

「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于此體認省察之。 」「學者須是革盡人欲,複盡天理,方始是學。 」

宋儒主張「存理去欲」,認為理是宇宙本源。理與欲是對立體,互不兼存。我們要先看孔孟如何看待欲望?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是孔門兩大道德支柱。要達至仁的境界,要反躬求諸己。人雖有仁的根器,可惜受利欲所薰染,時生疑惑,故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苟志於仁,無惡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由是觀之,安貧樂道亦是修練的一種方法。儒家說的修煉是達至「仁」者的境界,這與無我有甚麼關係?先看看孟子論修仁的過程或方法:

  1. 〈公孫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2. 〈離婁下〉:「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恆愛之,敬人者恆敬。有人於此,其待我心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
  3. 〈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4. 〈盡心上〉:「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第1,2引文是論及心性,「反求諸己」,即看看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是自我檢視的行為。「仁者愛人」是指達至仁者境界的人,必然呈現內心對世界世人的愛。孟子認為人有四端,「仁、義、禮、智」,是與生俱,人行惡,是失去本心即「放心」。修仁,就是「求其放心」。第3是悟道境界,「萬物皆備於我」,是知道世間一切均有他存在的理由和價值。第4節是人的窮與達,與「道」無關,對一切外境不起分別心。

在「無我」境界中,知道身體的六種覺受,當中是因緣而成。達與不達亦是因緣,即孔子說我有三畏中的畏天命,天命就是連孔子也不能預計的命運。「無我」令人產生最大的誤會是以為是世界無我,甚麼都不重要。但我們要知道,覺受是的的確確存在的,我們要面對他,而且要清楚當中是沒有一個「我」存在。這與《大學》所說,不謀而合: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惡惡臭,好好色」是人身體機能感覺的自然反應,無所謂對或錯,但不要沉溺其中。故儒家提出「誠明」、「慎獨」等修行方法,去減低欲望的困擾。

發展至宋代,提出「天理」與「人欲」的對立情態,二者存其一。朱熹解釋天理是:

  1.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義禮智,皆以四者相為用也。 」
  2.  「理者有條理,仁義禮智皆有之。 」
  3.  「大而天地萬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極陰陽之理也。 」
  4. 「至於一草一木昆蟲之微,亦各各有理。 」
  5.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
  6. 「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 」
  7. 「世間之物,無不有理,皆須格過。 」
  8.  「天下之理,終而複始,所以恒而不窮。恒,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惟隨時變異,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
  9.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
  10. 「理只是這一個。道理則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
  11. 「理,只是一個理。理舉著,全無欠闕。且如言著仁,則都在仁上;言著誠,則都在誠上;言著忠恕,則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則都在忠信上。只為只是這個道理,自然血脈貫通」。

根據上列的解釋,我們大概知道朱熹所言的天理,包括自然界運作,生物成長規律,人性的秉懍,物與物及人與物之間的影響,人倫關係等都屬於「天理。」天理是規律、是準則、是人情、是物理、是秩序。朱氏無非是強調「心」之外,還有一個「理」。此處已很明顯與傳統儒家想,發展善性,有點出入。孟子提倡「求其放心」,將上天付與我們的四端,擴而充之,則可以保四海。就「心」上而言,如「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孟子.盡心上》)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明確把《中庸》裏面代表天道的「誠」進一步內化於主體的「心」,從「心」上言。「誠」非外在,「心」本有之。「誠」與「心」,兩者實際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由此,《中庸》「誠」所具有天道意義被孟子賦予了內在於主體的「心」,「心」同時也具有作為天道本體的意味。如此,則朱氏指出心外一個「理」是與孟子的理論有出入。

實然,宋明兩代大儒多曾細讀佛家經典,在修仁的過程中,有意無意之間,將佛家的一些理論滲入自己的學說內,例如「養心莫過於寡欲」。可是,孔門從不否定欲望,慎獨、思誠等修煉工夫,是在節制人欲上,求其合乎人情,但宋代的修持工夫已接近帶宗教性質。然則,朱氏說的心就是「有我」,「無我」就是理,以佛家角度看宋儒的「去人欲,存天理」,應該是成立的。但又何以要去人欲?

宋人袁采[1]說:

「飲食,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求之,則為饕為饞;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狎之,則為奸為淫;財物,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得之,則為盜為賊。人惟縱欲,則爭端起而獄訟興......」

袁氏解釋飲食男女都是在天理之內,人之欲是不可無,但不是以理而求之,則是縱欲,非理求之,則成盜賊。

四、結論

至此,我們大概有個結論,宋儒的「去人欲,存天理」,與孟子的心學,有所出入。大學的條目,從格物致知到止於至善,就是修行的漸次步驟與境界。「至善」的境界是純然為著別人,毫無私心,我想這個就是「無我境界」的一種顯示。亞里斯多德說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所謂幸福是實踐道德,「靈魂依著自身的理性與外在習俗、教養的熏培使自己逐步的去符合所謂的完美德行,而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也就是幸福」。

我們不能至善是受困於物欲,包括身體六種覺受的享受(眼、耳、鼻、舌、身、意)。同時,亦受身體感覺的困擾,道教稱「我累」,包括榮譽、利益、金錢、地位,社會尊重,自滿自大與自覺有成就,類似佛家的貪、嗔、癡、慢、疑。

修道就是要將外緣所觸發的欲望降到最低,使之能到達完滿的道德境界,即越接近神,越臻至完善道理境界,這亦是追求精神世界時的痛苦與矛盾。如果確認「人無我」、「法無我」,則去人欲是能成就的。

所謂「無我」,並不是無感覺,佛成就了,肯定已證「無我」境,但佛慈悲。以至佛陀割肉餵鷹及被哥利王節節肢解等,都是沒有怨恨,只有憐憫,這與「去人欲,存天理」,純然配合宇宙天理,在物,則陰陽互動,在人,則盡人倫至善之極。

(全文完)

原載於《新亞論叢》第十五期,台北:萬卷樓,2014。


[1]袁采,字君載,衢州人。宋朝學者、官員。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官至監登聞鼓院。淳熙五年(1178年),任樂清縣令,任內重建縣學,纂修《樂清縣誌》十卷。官至監登聞鼓院。曾實地考察雁盪山,撰《雁盪山記》。著有《袁氏世范》等。《袁氏世范》成為關於禮儀的重要讀物。

相關文章 

所有文章一覽
木製人偶

從佛教「無我」看宋儒「去人欲、存天理」(上)

  01/04/2025
老子說的是自己的一切合理行為,將會受到身體的覺受,或意識欲望所限制。往往「合理」與「道德」敵不過欲望⋯⋯結論是 […]
草上朝露

論先秦儒、道的「道」(下)

  15/02/2025
莊子是大學問家,著書十餘萬字。後世學者,大多認為莊子是沒落的貴族。莊子的文章,以「死魚」形容自己借貸未遂的慘況 […]

論先秦儒、道的「道」(中)

  14/01/2025
老子,本身已是一個傳奇,梁啟超先生說《史記》的老子列傳是「迷離惝恍」。可知老子的身世實在很多疑點⋯⋯
日出鄉郊路上

論先秦儒、道的「道」(上)

  02/01/2025
所謂「善者不辯」,真正的宇宙真理,是不能言傳的。「道」就是太陽從東方升起。本文撰寫的目的是給初探求「道」的讀者 […]
Topmagnifiercrosschevro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