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欽定四庫全書》中 《鄱陽集》卷三 ,記載了宋代進士第一彭汝礪(1042-1095)的一首古詩,佛理禪意兼容,言簡意賅,窺見他精通佛教義理。同時,這反映着佛教已經不只是宗教信仰,並且它的精神境界亦融入了中國思想及文化中。
《馬粹老謁黃龍祖心雲得趣向處除煩惱矣因以偈謁之》
門門趙州門,路路曹溪路。 此間無向背,云何說向趣。
佛遊五濁世,不說無煩惱。 此心即是佛,云何說除埽。
從題名上,估計是馬粹老(生卒不詳)拜見了宋代臨濟宗黃龍派祖心禪師(1025-1100)後,分享了關於「除煩惱」的方法。作者亦為此,作了此詩來表達對佛理的體悟。佛教對世間所謂的煩惱,源自我們「貪」、「嗔」、「癡」的執念,即是「貪心」、「憤怒」、「愚癡」,亦稱為「三毒」。「除煩惱」就是以心中的「般若智」去除這些邪念 ,真如自性便能如如呈現。
一
「門門趙州門」,彭汝礪用了「趙州門」的公案,直接對應了禪宗的宗旨。《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1]。禪宗亦稱「佛心宗」,以「無門」的修行法門作為宗風。這𥚃「門門」是指學習佛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一切分別心,有分別就是有所執,有所執即有煩惱,有煩惱即有相,有相就是有門。這就是「有門」與「無門」的分別所在。「趙州」是指唐代趙州從諗 (778-897),他是洪州宗南泉普愿(748-835)的弟子。在《碧巖錄》第九則有以下的一則關於 「趙州門」的公案:
僧問:「如何是趙州?」
州云: 「東門、西門、南門、北門。」[2]
學僧請教趙州從諗禪師,「如何是趙州」?按禪理來推演,這個問題應該不是請教關於位於河北趙州的人文地理問題。其實應該是在問「怎樣能與禪師的境界一樣呢」?因為從諗禪師曾住趙州城東觀音院時接引了很多學人,被尊稱為「趙州古佛」。此公案中趙州回應是「東西南北」四門,我們可以用唐代六祖惠能(638-713)在《六祖壇經》「定惠體一不二」[3]原則來梳理「趙州門」的義理。
「東門」與「西門」是相對,「南門」與「北門」亦是相對。雪竇重顯(980-1052)曾對此公案的解說亦如是。[4] 這相對形成上對下,左對右的「十」字,定位在其中。「定惠體一不二」也就是「即定是惠體,即惠是定用」[5]的體用關係。這應該是趙州從諗的意思,但不能說破。最後要學僧自己領悟,這是「趙州」覺者的心意,是謂教育的精神,承傳的精粹。彭汝礪的「門門趙州門」正好切中竅門。這門四通八達,但他的起點在那裏呢?如果說成「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就是在門外,未入門內。古人常說:「差之毫釐, 繆以千里」亦在此。
二
「路路曹溪路」,彭汝礪以「曹溪路」說出了唐代永嘉玄覺(665-712)到曹溪拜訪六祖惠能的故事,及自證真道不虛。玄覺禪師在《證道歌》說:
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6]
玄覺禪師所說的「曹溪路」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生卒不詳)從印度來到中國,目的傳法救執迷不悟的眾生,佛法一直是代代祖師相傳,傳至六祖惠能,法脈的承傳無有斷絕。昔日玄覺禪師頓悟「明心見性」的理路後,徹底明白「生死大事」的真意。這裡所指的路就是道,是從實踐中自見此道。彭汝礪以「路路」來形容禪宗的義理,六祖惠能曾說「行正即是道」[7],表示我們無論身在何處,只要以正念實踐生活,說明了何處不是道的真理。
三
「此間無向背,云何說向趣」,正念就是自性,彭汝礪認為在此時此刻沒有背覺合塵,即是合道,無須假借道理來指出正確人生方向。
「佛遊五濁世,不說無煩惱」,佛即覺者,在我們凡夫所住的「五濁惡世」[8]娑婆世界中,教導我們將心念轉,即把惡世變淨土,見世間種種煩惱而不斷煩惱,因此彭汝礪說佛「不說無煩惱」來表明覺者具有的超越性。
「此心即是佛,云何說除埽」,心即佛,佛即心。進一步,說明了兩者不一不異,相即圓融的特質。彭汝礪接前句「不說無煩惱」引證了六祖惠能所說「正來煩惱除」[9],此言不虛,反問為何說要要掃除煩惱呢? 因為六祖惠能曾云: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10] 的道理。
四
此古詩彭汝礪在題名 《馬粹老謁黃龍祖心雲得趣向處除煩惱矣因以偈謁之》上,前後用了二個「謁」字,第一個「謁」字有「拜見」或「請求」的意思,恰恰是馬粹老向黃龍祖心禪師請教「除煩惱」的目的。第二個「謁」字有「說明」的意思,是作者對以佛理說明他對「除煩惱」的見解。古人善用字,把一字的多元性,全面發揮在此,實學無疑。
另外,從此古詩的內容上,我們得知作者對佛理的融通,心得禪門要義,並且表示了宋代文人以佛理寄情於文學作品中,成了普遍的現象。因此,佛法的流傳能超出「三藏」而記於《欽定四庫全書》中,亦可見一斑。
[1] 參閱智覺禪師,《宗鏡錄》卷五十七,《大正藏》T48, No.2016,頁742下。
[2] 見於圜悟禪師,《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一,《大正藏 》T48,No.2003,頁149上。
[3] 參閱六祖惠能,《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卷48,No.2007, 頁338中。
[4] 參閱圜悟禪師,《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一,《大正藏 》T48,No.2003,頁150上。「雪竇云:『東西南北相對,無限輪鎚擊不開』既是無限輪鎚,何故擊不開。自是雪竇見處如此。」
[5] 參閱六祖惠能,《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T48,No.2007, 頁338中。
[6] 見於玄覺禪師,《永嘉證道歌》,《大正藏》T48, No.2014, 頁396上。
[7] 參閱六祖惠能:〈無相頌〉,《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T48,No.2007, 頁342上。
[8] 「五濁惡世」,是指五種渾濁不淨之法,句括刧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合稱為五濁,形成不淨的世界。
[9] 參閱六祖惠能:〈無相頌〉,《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T48,No.2007, 頁341下 。
[10] 參閱六祖惠能:《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T48,No.2007, 頁338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