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最新通告:  2024-25學年辦公時間:星期一、二、四、五,晚上六時至九時三十分;星期六,下午二時至五時。
AI及大腦模型

人工智能時代來了(下)

上文提到,當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之時,人類最重要的問題,是對「人機之辨」有清晰的界線。但令人擔憂的是,人類文化發展至當刻,卻正是價值模糊、人性模糊的時代。經歷了數百年的「自由」與「開放」,人生中的一切價值,似乎都很相對,沒有絕對,一切「睇你點睇」。本來價值問題的模糊,在只有人類主導的世界中,仍有空間繼續糊塗下去。但當人工智能一出現,這種相對、虛無、「睇你點睇」的人生觀,卻不足以應付。

在筆者看來,人工智能的「本質」及其「不可逾越的界線」,其實就是「人性」本身。只有當人很明確知道:「人是什麼?」、「我是誰?」、「生命的實相是什麼?」、「生命真實的主體是什麼?」時,人類才能找到「人與機」的分界線在哪裏。

從前,在西方思想主導下,我們認為人的「本質」是「理性」。但在人工智能面前,「理性」似乎是最快、最容易被取代的東西。有說人的特質,在於人能「創作」,但當人工智能的美術作品出來之後,我們似乎又說不出話了;有說人的特質在於具有「情感」,但可惜我們對於情感世界的探討,一直充滿紛爭。因為「情感」包含了「情緒」、「私情」、「欲望」等,有時很夾雜,很難分清。

那麼,在人工智能或人工生命的對照下,到底人性是什麼?或應該說:「人性還剩下什麼?」身體可棄而代之、理性可棄而代之,還有什麼是人不能捨棄的?人性還有其温暖人間、不可取代的莊嚴嗎?

錢穆先生在新亞校歌中寫道:

「人之尊,心之靈。」

人性的莊嚴在於人有「心」。孟子說性善,人心有方向,會生起超越當下的「理想」,要追求、實現、創造更高的價值。《易經》講「感通」,人心有性情,會與個體以外的他者,乃至物件、世界相感通,同情共感、痛癢相關。六祖惠能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陸象山說:「吾心即宇宙。」唐君毅先生著的《心靈九境》,演釋宇宙人生,指出一切知識、律則、道德、義理、價值、追求,皆由心之映照而有。

對於心的探尋,我們中國文化擁有巨大的積累,有待慧者發揚。能否在人工智能誕生的時機上,為人類文明指出一個光明的方向,就看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時不可再!(二之二)

相關文章 

所有文章一覽
電腦模擬的2個人臉

人工智能時代來了(上)

  16/03/2025
有專家指,ChatGPT的對話能力,已經超越 90% 的人類。人工智能最強大之處,是具有自我學習能力⋯⋯,人與 […]
馬的特寫

讀《閱微草堂筆記》札記

  16/03/2025
《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紀曉嵐的著作。他發配至烏魯木齊三年間,紀錄了不少讓人嘖嘖稱奇的人和事,包括由市集商人布施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陳夢家與大學博物館藝術教育(下)

  28/02/2025
陳夢家一方面遍訪美國各處藏有銅器的城市,一方面和妻子趙蘿蕤享受美國社會所能提供的和個人文化教養有關的一切活動. […]
塘中游魚

游嶺南之風小記

  15/02/2025
“嶺南之風”的眾多門聯之一,位於北門進門左拐月池前月門的兩旁。我們從東門進園,來到月池,曬曬太陽,看看游魚、綠 […]
Topmagnifiercrosschevron-down